吴老师这节课围绕“面积”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活动设计贴合学生认知特点,较好地落实了“从直观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教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培养空间观念,符合新课标中“量感”培养的要求。以“教室里的物体表面大小比较”导入(如黑板面、课桌面、课本封面等),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知“面”的存在,自然引出“面积”概念。结合操作活动丰富,突出概念本质。在教学中建议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如用不同方法比较图形面积),促进课堂互动。在“数方格”测量面积环节,可增加矛盾冲突(如方格大小不同或非整格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面积单位”埋下伏笔。可增设拓展性问题:如组合图形面积的比较(通过割补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钱老师这节课不仅详细讲解了数位和计数的基本概念,还通过实物演示和计数器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同时,钱老师的提问和互动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新知识。老师从简单的数位概念入手,逐步引导学生们理解更复杂的计数规则,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特别是当讲解到满十进一这一难点时,更是通过生动的演示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们轻松掌握了这一规则。
蒋老师在本节课教学时,根据已有的经验大多数学生能够数出这些数,在学生数到逢九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是如何变化的。数的组成学生可以根据摆一摆和拨一 拨,能够理解它们的意义。要鼓励学生把学过的数应用到生活中去。在比较数的大小环节可以再多增加一些练习,让学生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也为今后学习比较更大的数打好基础。
三节课都概念教学课,教师都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丰富的活动将知识概念具体化、生活化,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若能在度量意识的深化和练习层次性上稍作优化,课堂将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