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老师执教的数据分类一课,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和分析的过程,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式呈现出收集的数据。在分类过程中体验到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结果是一致的,而在不同标准下结果是多样性的。整节课贾老师处理的比较细腻,导入例题后并没有急于呈现问题而是先带着孩子看懂图再去分析题目的要求,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给予足够的探索空间和开放的形式呈现出了孩子们的精彩表达,通过由扶到放层层递进内容,善于比较小结突出重难点,使学生明白数据整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邹老师执教的认识千米这一课,首先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和米又通过让他们用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些单位,比如一支铅笔长20厘米等等的例子来唤醒孩子们的已有知识,在本环节中我觉得也可以用课前测的形式让孩子填一填单位名称,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字母表示方式也要复习一下。新授环节邹老师先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生初步认识千米,再引入课本例题进一步认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但是孩子对千米的实际量感是缺乏的,要有一定的感知才能深入了解,课本中也引入了不同的跑道的长度让孩子对1千米的长度有了直观印象。如果可以的话课前可以选几位同学去操场跑一跑本校的操场拍摄视频给同学看一看,对1千米的印象就更深刻些。在此基础上邹老师又出示了生活中一些常见交通方式行驶的速度,使学生积累了更多关于千米的生活实例。巩固练习环节,在单位转换的题目中可以再分类一下,总结下方法。最后出示了一些数学日记先让学生读一读找出长度单位运用的错误并改正使学生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很好地进行综合运用。
王老师以“会飞的有哪些动物”为情境导入,借助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整理数据,将抽象的“分类”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活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学生主体性,课堂中设计了“分一分”“画一画”“数一数”等环节,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分类标准。本节课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通过生活化情境、实践操作和互动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的意义和方法,为后续学习统计图表奠定基础。教师教态亲切,课堂节奏张弛有度,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若能在数学语言指导和分类层次性上进一步优化,课堂将更具思维张力。